肥胖是富貴病嗎?
根據國民健康局在2014年的調查,台灣男性的過重與肥胖(BMI>24)盛行率高達48.9%,就連女性也達到38.3%。肥胖的比率,也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愈來愈高。華人的習性就是比較重吃,休閒娛樂的一大重點就是去找哪裡有美食。好吃的東西,再累也要去排隊,花再多錢也在所不惜。至於運動,上班太累,天氣又太熱,只好先pass了。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隨著一個國家國民所得的增加,肥胖的盛行率也會隨之變高。但是肥胖並不是富貴病,依據WHO的研究報告,如果把接受調查的民眾的所得的高低分成5個等分,則所得愈高的群組,肥胖的比例愈低;相對地所得愈低的群組,肥胖的比例反而是最高。這也呼應國民健康局的調查結果。國民健康局把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以各個縣市分別作統計,2012-14年台灣最肥胖的三個縣市分別是台東縣、花蓮縣與屏東縣。盛行率最低的三個縣市分別為台中市、新竹市與台北市。平均所得較低的縣市,肥胖率較高。工作機會較多的縣市,肥胖率相對較低。
WHO的研究顯示,已開發國家中的食物取得容易,但屬高熱量之食品往往價格較為低廉,因此產生低社經地位者肥胖發生率較高之情形。在2004-2006年時亦有學者調查西雅圖地區超市販賣之372項食品,發現高熱量食品中,每1000大卡平均花費1.76美元;營養價值較高且熱量較低食物,每1000大卡則需平均花費18.16美元,價差高達10.3倍。此外收入較低的族群相對地較不重視、也較沒有預算及時間來從事運動等休閒活動,而把吃東西當作排除壓力的重要消遣。
然而以台灣肥胖盛行率最低的台中市來看,還是有超過三分之一36%的國民BMI指數大於24(以175公分的男性來做基準的話就是體重大於73.5公斤),這個比例還是偏高。國人由於上班繁忙,外食的比率偏高。為迎合大眾口味,外食的食品多半多油、多糖、多熱量。由於工作時間長,天氣炎熱加上空氣汙染,攝取了這些高熱量的垃圾食物的民眾,多半沒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來消耗這些多餘的熱量,結果當然就是不斷累積身體中的脂肪以至於開始變胖。愈胖就愈怕熱,愈懶得動,惡性循環之下變得愈來愈胖。
所以肥胖並不是富貴的象徵。肥胖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也絕對不是福氣的象徵。相對於亞洲縱情吃喝通常過胖的白領或粉領階級,歐美的中產階級通常較怕死也較為養生,除非必要儘量避免外食,注意食材且重質不重量,並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儘管工作繁忙、日理萬機也仍然維持著規律的運動習慣,以保持健康合宜的體態。讓我們與大家共勉,撇開飲食的亞洲價值,把我們的健康財富,一起來跟西方的理念來看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