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安心的進口食品?

家中的女王交代,炒菜的葡萄籽油快沒了,趕快去補給。小的我連忙去平常購買的電子商務平台準備下單,沒想到平常購買的西班牙大品牌葡萄籽油竟然已經下架,整個賣場的食用油充斥著我這個住在北美洲多年也常去歐洲逛超市且親自下廚買菜的男傭從來沒看過的外國品牌。油品的食安危機也沒過幾年大家好像已經淡忘,還是台灣太過國際化以至於食用油市場在台灣百家爭鳴? 

同樣的狀況也適用於其他食品與葡萄酒,由於食安問題後食藥署對進口食品的管制趨嚴,但相對對大宗食品進口來台灣分裝販售的管制較鬆,對廠商的利潤也較高。跟我一樣龜毛的消費者,如何能辨別這些台灣沒看過的外國品牌優劣呢? 在這裡來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多年來的心得。

  1. Google谷歌大神
    當看到不認識的品牌,就先求谷歌大神吧! 這年頭如果這項食品的公司沒有網站,或者只有.tw的台灣網站,或非英語國家的公司只有英文的網站,甚至查到的資訊全部都是在中文,這項外國商品顯然不夠國際化,就還是先跳過吧!

  2. 包裝與標示
    進口的食品有嚴格的中文標示需求。但是食品大廠的品牌一定有標準的CIS企業識別系統,就算是進口商的銷售量再大,也不大可能單獨為了台灣改包裝,甚至包裝上所有的文字都是中文,所以看到這樣的包裝,先查國外的外文包裝是不是類似,若該產品只查到中文的包裝,或外文的包裝但看起來不像國外的設計風格,我們就先把機會讓給別人。



  3. 產地
    近年來WTO降低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障礙,所以已經很少有食品公司因為關稅壁壘的原因到當地去設廠生產或分裝。所以外文商標的食品若標產地或工廠不在母國或原料供應國,甚至號稱進口的大宗物資食品(如麵粉等)不是用原廠的小包裝,最好也不要碰運氣。

  4. 價格
    台灣人最喜歡比價,任何食品賣得便宜就是有良心,大家何不想想,在國民所得比我們高的國家,用的是產量較低的有機耕作,成本較高的冷壓初榨,或是放在甕中躺6年以上才能拿出來賣錢的陳年巴薩米克醋,又從歐洲坐船運來台灣,廠商跟進口商也要有利潤,為什麼賣的價格就是比其他類似產品低一截?



  5. 容器
    通常國外有歷史的食品大廠,用的容器不管是玻璃或塑膠瓶,多半是特殊規格,瓶身上多會浮刻公司商標或文字,而且有專利註冊。若為國內生產或分裝的產品,用的容器多半是公版(現成規格)的容器。所以容器看起來愈特別,是國外真品的機率愈大。反之外文標示食品看起來瓶身與瓶蓋與國產品愈相近,我們最好愈忽略。

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批准後才會發布。

此網站已受到 reCaptcha 保護,且適用 Google 隱私政策以及服務條款


加入好友